您现在的位置: 竞技宝电竞首页 > 工程案例

工程审计案例分析十篇

时期:2024-04-08 10:09:49 点击数:

  华东食品城二期A地块商业用房桩基、土建、幕墙、钢结构、水电、消防、暖通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A1(建筑面积约6905m2)、A2(建筑面积约5544m2)、A3(建筑面积约5512m2)、A4(建筑面积约13013m2)4幢房屋建筑,层数为四至五层,单跨最大跨度为8.6米,最大檐高为20米,建筑面积总计约30974m2,桩基为预应力钢筋砼管桩工程,型号为PC-400(90)A-C70,总长度约20604米,幕墙为玻璃幕墙,幕墙面积约1485m2,幕墙最大高度约24m,钢结构最大跨度为8.6米。本工程于2009年8月12日在常熟市建设工程信息网招标公告,于2009年9月1日在常熟市建设工程有形市场四楼开标,经过评标、定标及中标结果公示相关程序之后,确定由常熟市华峰建筑有限责任公司中标承建,建设单位于2009年9月5日发出中标通知书,中标金额为4577.10万元,工期为470天:计划开工日期为2009年9月15日、计划竣工日期为2010年12月28日。建设双方于2009年9月15日签订施工合同,并且到建设局相关部门办理备案手续。本工程于2010年10月28日组织竣工验收,于2013年8月10日将完整竣工资料送给我公司审核,送审结算总金额为5161.82万元,审定结算总金额为4430.81万元。

  1、竣工验收证明书中的竣工日期为2010年10月28日,在施工签证中发现部分水电工程量在2010年11月份完成,且建设方、监理方均签证确认,送审结算将该部分水电签证人工费按苏建价[2010]494号文件调增,我方审核的造价工程师认为该部分工程量在竣工验收之后人工费不予调增。

  2、送审的钢结构工程竣工图纸经现场勘测发现明显不符合事实,施工单位按此竣工图编制结算,我方审核的造价工程师认为应该按实编制竣工图。

工程审计案例分析十篇

  3、施工图纸中沿街部分幕墙设计为圆弧形幕墙,在招标控制价中按圆弧形幕墙测算,实际施工经现场勘测发现为折线形幕墙,未按圆弧形幕墙施工,送审结算中按中标圆弧形幕墙单价计入,我方审核的造价工程师认为应该按新增项目计算折线、施工合同及补充协议条款中明确本工程招标质量要求为合格,如施工方取得常熟市市级或以上优良工程的,均不计优良奖及其他额外费用。现本工程被评定为苏州市文明工地,施工方要求结算安全文明施工奖励费,建设方认为各种奖励费均不计。

  1、竣工验收证明书是在工程施工全部完成后由设计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对本工程共同验收合格并且签字盖章确认后出具的证明文件,因此在竣工验收之后还发生签证工程量,我方审核的造价工程师认为签证日期不正确,该部分签证工程量的人工费不予调增。

  2、送审的钢结构工程竣工图纸经现场勘测发现明显不符合事实,施工单位竣工图纸编制人员未到施工现场核对,我方审核的造价工程师责成施工方按照实际施工内容重新编制竣工图纸,并经建设方、监理方及我方造价工程师共同核实,我方造价工程师按照核实的工程量进行审核。

  3、折线形幕墙与圆弧形幕墙虽然在立面上达到设计效果,在施工方法及施工工艺上有很大差别,因此不能按中标圆弧形幕墙单价计入结算,我方造价工程师按照新增项目重新计算折线、本工程被评定为苏州市文明工地,而施工合同及补充协议条款中只明确优良奖的计算方法,未明确安全文明施工奖励费的计算方法,建设方认为优良奖与安全文明施工奖励费均为奖励费故不计算,我方造价工程师经严格审核施工合同及补充协议条款,因未明确安全文明施工奖励费的计算方法,故按相关文件规定应计算安全文明施工奖励费。

  审计学是一种行为科学课程,很多理论来自实践经验,如应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测试,或者如“存货盘点后,注册会计师应进行抽点”。这些经验,如果只通过老师课堂讲授,学生很难以理解其中的原因。例如,为什么审计人员去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要先调查其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另外,教材中的术语,虽然与审计准则保持一致,却不符合汉语表达意思,如“鉴证”“管理层认定”,若没有案例来加以形象化,仅靠学生死记硬背,也不能完全理解其线.审计思维并没有真正培养起来。

  审计工作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选择恰当的审计程序搜集证据得出结论的一个系统工程。由于教学过程中,案例分析不占主要部分,学生很少有机会从案例分析中,自主的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加以分析。现有的案例也是以会计错误为主,以更正会计分录为案例的主要内容,这其实偏离了审计教学的核心思想。

  通过笔者的实践教学,审计学案例教学法主要运用在以下4个教学环节,有较好的效果:

  教师可以在每次新课开始前,通过与本节相关的案例,来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介绍案例的同时,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新课,例如:介绍审计工作的性质时,可以先介绍“南海公司事件”,提出“查尔斯.斯奈尔的工作与一般会计人员有何不同”“为什么社会公众需要注册会计师”等问题,引起学生对审计工作的关注。

  教师在阐述理论后,可以利用案例,解释审计理论。例如,“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和“内部控制测试”是审计的两个不同环节,前者是风险评估的必须程序,而后者则要依据风险评估程序结论,选择是否进行“内部控制测试”程序,这两个知识点,学生非常容易混淆,有的同学认为审计工作总是前后重复,其实,只要教师描述一个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现状,让学生分析为什么必须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让学生讨论如果不进行这一环节,会带来什么样的审计后果,就能让学生掌握第一种程序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该案例,探讨审计人员是否有进一步进行控制测试的必要性。如果审计人员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后发现其极为混乱,就没有进行“控制测试”的必要。学生因此能分清两种审计程序的不同之处。

  课堂练习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独立提出问题,结合所学的审计学、会计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来分析案例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对财务报表的影响。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自己提出可行的审计程序,来证实他们自己找到问题。学生要设计有效的审计程序,必须先查阅课本,将课本列示的审计程序加以筛选,并要求结合审计工作底稿模板写出相关的审计工作底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定小组对案例展开讨论,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审计学教学应有配套实践软件,可以通过实践软件建立模拟会计师事务所环境,给学生设置好一个被审计单位及其全部会计资料和相关信息。让学生在课程实践环节,独立系统地完成整个审计流程。该被审计单位的资料中应设置多个会计陷阱供学生审查。笔者学校采用《审计之星》教学实践软件,学生上机既可以了解计算机审计流程,又能利用软件提供的审计案例进行全面的审计分析工作。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由于审计教材前半部分均是审计理论,概念较多,笔者结合小案例带动审计理论的理解。再通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学习审计的积极性。

  教与学力争平衡,学生喜欢在课堂上讨论案例,有时候会相互质疑,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再适当的插入讲解所学过的知识点,学习者能够加深对理论理解程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参与意识和主动性,加之对审计学的内容感到抽象、空洞,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影响了教学的实效性,教学方法犹如纸上谈兵,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学过程中应利用实物、录音、图片、教学软件等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设备,使教学形象直观,并通过教学模式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审计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操作性。审计学偏重于实践,但目前教学过程中纯理论讲解较多,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造成思维模式呆板与审计实务判断灵活性相背离。由于审计原始资料的隐密性,致使实践教学资料缺乏,对审计工作只停流在感性认识上。部分学校试图从案例教学入手,改变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但仅依靠案例教学,还不足以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教学过程中缺少与实务接轨的模拟实验和模拟工作底稿,以及具体的操作流程和实务。

  为改变现行审计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多年的审计教学经验,提出一种新的审计教学方案———三维整合审计教学模式,即从课程体系整合、审计案例教学和审计模拟综合实验三个层面,改变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1.审计学课程体系整合。整合审计学课程内容,将审计理论运用于审计工作中,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审计学课程体系整合过程中,应力求精简与实用,注意各相关专业课程之间的安排搭配,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审计理论知识和审计技能。(1)审计学课程内容包括审计学基本理论、审计程序和技术以及业务循环审计实务三方面。教学过程中,应正确地选择和应用审计实务中审查技术和方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使学生学到系统、实用的知识。例如,在销售与收款业务循环审计实务的学习中,与审计基本理论中的函证法紧密结合,使学生深入理解函证审计方法与技术。(2)相关专业课程的结合,注重专业课程之间的综合,让学生从审计的角度将财务管理、统计和税法等相关知识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运用已获取的相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3)对其他专业相关知识的融合,注重学科之间的结合,在获取知识、重组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多维思维方式,形成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审计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4)将会计错弊表现形式及其审查技巧作为补充。如在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应结合主营业务收入审计中的主要风险领域进行错弊的归结,结合主营业务收入的各种错弊表现形式,进行审计技巧的讲解和分析。适当补充财务报表主要项目的会计错弊表现形式及审查技巧,从实战角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审计课程的全方位整合。2.审计案例教学。运用审计案例教学,以审计案例的情节为线索,使学生进入审计工作的“现场”,即由理论讲述向审计案例的剖析与理论描述相结合转变。通过案例教学,传授审计相关知识。审计案例教学法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综合能力。审计案例教学形式包括三种:(1)审计实务案例。该种案例大多以审计的业务内容为主,具体的业务调整居多;(2)审计典型案例。以国内外典型审计案例为主,将审计理论融于审计案例之中,通过审计案例的讲授、分析与讨论,对审计知识进行深入剖析;(3)理论教学与典型案例相结合。结合审计理论讲解来分析案例,再进行审计案例的相关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开设审计理论课之后单独开设审计案例研究课程,侧重点略有不同,《审计案例研究》的案例通常选取典型的审计案例或业务案例,分课堂教师引导案例、课堂学生讨论案例和课后学生分析案例。教师应在案例分析中提出具有研究性质的问题,引导学生针对某一案例或专题进行深入思考,拓宽思路,让学生扮演积极主动的角色。教师可让学生投入到事先精心设计的案例讨论中,通过学生运用审计学基本理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3.审计模拟综合实验。审计模拟综合实验能增强审计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综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但要注意知识点的衔接,尽量避免知识的交叉和重复。

  审计模拟实验的形式很多,可通过建立审计模拟工作室、校内模拟仿真实习、计算机审计模拟实验和校外实习基地培训等形式完成。(1)建立审计模拟工作室。针对理论教学的讲授内容,将审计知识分为若干个项目,准备审计专用的各种工作底稿和材料,与学生共同建立审计模拟工作室。在工作室里,可有针对性地选取某个项目进行实际操作。例如,理论教学中进行现金监盘审计时,可选择货币资金审计项目的专项资料,在工作室里与学生共同填写现金盘点表,完成现金审计的全部审计资料,提高学生对货币资金审计的能力。(2)校内模拟仿真实习。为突出直观教学,进行校内审计模拟仿真实习。以一家公司某年度的财务报表审计为主线,使用账、证、表等实务会计资料,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设置工作岗位,进行情境操作,真实再现财务报表审计的整个过程,包括接受审计委托、制订审计计划、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和出具审计报告等。各小组在模拟实习中演示、说明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意见等,由教师根据评分标准确定考核成绩。实习结束学生须提交审计报告和一套完整的审计工作底稿。(3)计算机审计模拟实验。该实验需要在审计软件的支持下进行,审计软件会事先准备一套仿真模拟电算化会计核算资料,按照审计软件的操作步骤,学生进行计算机模拟审计业务的全部流程,其内容与手工模拟仿线)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有业务需要的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联系,建立实训、实习基地,让学生轮流深入企业进行审计工作。建议学校注册成立一个会计师事务所,解决部分学生的实习问题,教师可对整个实习过程进行周密安排、管理和指导。由于学生的实习审计的分工不同,实习成绩可通过知识应用能力、个人修养、动态的考核和实习报告等决定,其中知识应用能力包括综合能力、实习完成情况、审计小组会议表现情况等,分值占50%;个人修养包括出勤率、师生交流互动、精神面貌、言语方式、行为礼貌等,分值占30%;动态考核方式可通过口试、社会调查、论文、报告、设计规划等完成,分值占20%。

  论文摘要:目前传统的审计课堂教学普遍偏重对审计理论的讲授,缺乏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难以满足培养高素质审计人才的需要,审计教育改革也就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以传统审计案例教学模式的缺陷为切入点,对传统案例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并构建审计案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课后的实践教学,使审计案例教学得以广泛应用和推广成为可能。

  审计学课程是会计学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该课程体系中既包括审计的理论又包括了审计的实务,课程的技术性及实践性极强。审计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审计基本理论,掌握审计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理论结合实践,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但由于审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在学生看来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要求学生对会计知识有较好的灵活运用的能力,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为提高审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对传统理论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把案例教学进入课堂教学过程中。

  目前课堂教学的案例均存在着针对性不强,不够系统的问题。教师们在备课时所选用的案例多半都是国外的案例或者是上个世纪的案例,要么不能够有效的跟中国实际相结合,要么就是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不相符,而且很多只注重了会计实务的考核,反而忽略了审计的实务操作。

  进行案例教学需要授课教师具有渊博的专业的学识、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但现实情况是,目前高校的审计授课教师大多缺乏审计实践经验,不了解审计的实际工作流程和技巧,很难将较为抽象、晦涩难懂的审计理论放在实际例子中使之具体化、形象化,使之通俗易懂,这是审计课程枯燥、难懂、难学的原因之一,也是制约审计案例教学实施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学生不仅积极性较差,而且市场经济的商业化气息更使学业也带上了某种功利主义色彩。学生们学好一门课程通常有种种目的,或是为了拿到高分,或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这导致学生注重追逐高分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注重死记硬背而忽视知识的灵活运用。其结果就是案例教学的参与热情不高或参与了也不配合,导致教师的提问、启示、分析、点评全成了唱“独角戏”,最终又回归到传统教学模式的老路上。

  审计案例一般可分为审计理论案例和审计实务案例,前者一般可独立成例,侧重于对审计理论的阐释,不需要有较多的审计实务经验,教师可以通过查阅中、外文献资料,搜集电视、新闻等媒体报道,或浏览相关网站等方式收集;后者则需要具备较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对被审计单位的实际业务较熟悉,并具备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能力。这部分案例最好是根据授课教师本人的亲自实践编成,或由授课教师对来源于审计实践的第一手资料加工、整理,使之符合教学要求。总之,审计案例的编写不能仅靠若干个教师的个人努力,更需要大家齐心协力、集思广益、互通有无,建立比较成熟、系统的审计案例库。

  目前,审计课程并没有象会计课程那样,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会计等不同级次,以反映教学内容的不同难度,而在实际中,由于课时、专业、学生层次等的不同,授课教师经常将同一门审计课讲成审计基础与原理、审计技术与实务、审计理论与实务等多门课程。建议独立开设审计学原理,以讲授最基本、最必要的审计基础理论,其课时应尽量压缩;再单独开设审计案例课,其课时应充分保证课堂讨论的需要。两门课程之间应注意适当衔接。

  针对审计教师大多缺乏审计实践经验、实际动手能力差的现状,建议采取以下多种途径提高师资能力和水平:①鼓励教师每隔二年或三年,即运用一学期时间到大型企业的内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或政府审计机构做兼职或脱产实践,以增强实践经验。这要求改变以往主要以课时考核教师工作量的做法,适当压缩课堂教学工作量,增加一定的实践工作量。②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参加cia(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或cpa考试,取得cia或cpa资格。③通过网络培训等方式,补充专业理论方面的新知识,了解市场环境变化给审计带来的影响。④适时聘请实务经验丰富、业务素质过硬的审计实务高手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只有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审计案例教学有了好的“牵头人”、“领航人”,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传统审计课程考核主要采取带有标准答案的期末闭卷考试形式,平时成绩形同虚设,期末试卷的卷面成绩几乎决定了审计课程的最终成绩,这种考核制度不能不导致学生“唯分是图”。以我校为例,专业必修课的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的比例为3∶7,而平时成绩主要依据平时到课率、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回答问题情况等打出,学生之间分数几乎没有差别,根本无法反映课堂讨论情况,更没有包括审计实验、实训等环节。建议改变传统的审计考核形式,专门给课题实践成绩一个固定的比例,在平时成绩、课堂讲授、案例研讨、审计实验等之间建立一个合适的比例。相信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考核方式必然会导致学生对能力的重视,最终引起他们对审计案例教学模式的倾心认同。

  以学生为讲授主体,教师进行总结。例如在审计理论课之后开设的审计案例分析课程中,教师提供国内外发生的一些典型审计案件,让学生以课程小组为单位,选取某个案件,查找相关资料,小组内进行讨论、分工协作,并推选代表在课堂上进行该案例的分析。教师对整个分析过程及问题进行概括总结,帮助学生将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种教学形式主要运用于审计实务部分的课程讲授。为使学生充分领会及掌握会计报表审计及审计意见出具类型等知识点,教师根据教学要求编制不同内容的审计案例。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分别编制采购与付款循环、销售与收款循环、生产循环、筹资与投资循环、货币资金及会计报表审计等不同内容的综合性审计实务案例。在案例编写过程中,力求既与课程知识点相结合,又贴近实际的审计工作,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修订。在教学使用时,为节约时间,可以将审计案例提前发到学生手上,让课程小组先进行课下讨论。课堂上再组织案例讨论,然后教师抽选某个小组进行课堂发言,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可以就关键问题或容易产生混淆的问题让小组之间展开辩论。教师最后对整个过程进行讲评,对案例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并就学生们在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进行讲评。

  即借助模拟现实场景,通过设身处地、寓教于乐的教习方式来强化学生对审计理论、审计程序、审计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主要运用于审计理论课程后的综合案例分析课程。在实际操作时,让每个课程小组编制一个5-10分钟的审计案例情景剧,在剧情中穿插一些违反审计准则的错误行为,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模拟演示该案例。其他小组则以抢答方式指出情景剧中的问题,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在案例考核时,可以从内容、表演、参与情况等几个方面对表演小组予以评价,从抢答情况及指出问题正误方面对其他小组作出评价。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所模拟的案例情景涉及到业务承接、职业道德、货币资金审计、存货审计等诸多方面。角色涉及被审计单位经理、会计、出纳等不同岗位职员及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项目经理、注册会计师、审计助理等不同层次审计人员。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情景表演时小组全员参与,问题抢答时全班参与,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调动了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又在轻松的环境下达到了掌握知识的目的。在前述教学形式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总结与评价是极其重要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案例上,而是要通过教师的总结,将案例分析的目的定位在对相应的审计理论的理解上,以及具体审计技术、审计方法的掌握上。

  模拟审计是在案例教学的基础上对审计实践各环节的一次综合模拟。目的是为学生创造一个极为方便的接触实际的条件,使学生无须走出校门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亲身体验到比较系统、全面的审计工作全过程,掌握财务报表审计的基本程序和具体方法,有利于加强对审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基本方法的运用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将专业理论和审计实务紧密结合。

  校内模拟审计包括两个部分:手工审计模拟和计算机审计模拟。其中,手工审计模拟主要是结合审计学原理、内部控制、企业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专业主干课的学习,重点模拟审计技术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审计模拟中使用的指导教材可以是教师自主编写的教材,强调审计检查、计算、分析程序的基本功训练。模拟实习资料取材于公司的实务,并根据其大量真实的核算资料分析、筛选、增补而成。要求审计实习者完成财务报表审计的基本程序,即从取证到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直至撰写审计报告,完成审计工作底稿归档的全部过程。学生的模拟实习安排在大四上学期进行,共安排8周的时间。这为没有真正接触过审计工作,对审计中的审查程序、专业技术方法、职能岗位缺乏感性认识的学生提供了极好的锻炼机会工程案例。计算机审计模拟则是模拟操作相关审计软件,要求学生完成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的编制复核、整理任务,掌握相关审计证据的获取方法,模拟审计档案的归档管理。当然,这部分也可以穿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起到理论结合实践的效果。

  审计实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实现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一方面通过在校期间阶段性的审计实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实际相结合,及时了解课本理论与现实工作的差异,弥补理论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毕业实习是学生就业前的一项重要准备工作,可以让学生熟悉将来可能承担的工作,尽快把知识转化成生产力。

  审计实习包括在校期间阶段性实习和毕业实习。其中,在校期间阶段性实习主要是根据本课程的进度和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及兴趣取向,将学生分批、分期送入审计实践基地接触真实审计实务;毕业实习则是在毕业前(一般在大四上学期期末安排两个月时间)安排学生实习,可以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参与审计,也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实习单位进行实习。在实习期内,每位学生至少参与一个完整的审计业务,从而切实提高其对审计问题的分析与处理能力。

  [1]汪燕芳.审计案例教学模式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

  审计学课程专业性和实践性强,与会计、法律、统计等相关知识联系密切,需要理论指导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审计学课程内容条块分割,概念较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审计课程抽象、深奥,不易理解,从事审计教学的教师也感到难以将审计学课程讲得深入浅出。通过改革教学模式,促使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和掌握审计知识。该项研究提出了基于审计学课程体系整合、审计案例教学和审计综合模拟实验的三维整合审计学教学模式。

  1.课程设置重复,缺乏逻辑性。审计学课程设置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部分章节内容重复。有的学校根据审计主体性质不同设置课程,如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和鉴证审计等;有的学校根据特殊行业不同设置课程,如内部控制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等。这些课程之间和章节内容也存在重叠现象,课程内容条块分割,各章节前后没有连贯的逻辑关系。若教师在教学时不考虑课程间的联系与渗透,盲目地为课时而讲授,则会出现教学内容重复、审计知识不系统等问题。为此,应科学设置课程,选择合适的教材因材施教,将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进行有机结合起,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审计知识。

  2.教学内容多,缺乏内在衔接性。审计学教学分理论和实务两部分,其中理论部分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和理论性不强或拓展性知识;实务部分以审计实务的四个循环和货币资金审计为主线,审计终结阶段出具审计报告,部分院校增加了验资和经济效益审计等内容。审计学教学内容多,实务部分与理论部分缺乏衔接性,使学生学习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脱离。如何进行理论知识与实务部分衔接,尤为重要。例如,在购货与付款循环的实务部分讲解时,应与审计方法中的存货监盘有机结合,并辅之审计工作底稿,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

  3.审计理论和术语晦涩,缺乏明晰性。审计理论内容会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与乏味,有些理论术语晦涩,如日期截止目标、机械性准确、重要性、合理保证和认定等。单纯从字面看,这些术语很生僻,加之其定义或含义多数是从英文的复合句中翻译过来的,其语言表达和逻辑关系不通俗。因此需要教师在讲授时,应结合案例等方式深入浅出地揭示其线.审计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参与意识和主动性。加之对审计学的内容感到抽象、空洞,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影响了教学的实效性,教学方法犹如纸上谈兵,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学过程中应利用实物、录音、图片、教学软件等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设备,使教学形象直观,并通过教学模式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5.审计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操作性。审计学偏重于实践,但目前教学过程中纯理论讲解较多,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造成思维模式呆板与审计实务判断灵活性相背离。由于审计原始资料的隐密性,致使实践教学资料缺乏,对审计工作只停流在感性认识上。部分学校试图从案例教学入手,改变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但仅依靠案例教学,还不足以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教学过程中缺少与实务接轨的模拟实验和模拟工作底稿,以及具体的操作流程和实务。

  为改变现行审计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多年的审计教学经验,提出一种新的审计教学方案——三维整合审计教学模式,即从课程体系整合、审计案例教学和审计模拟综合实验三个层面,改变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

  1.审计学课程体系整合。整合审计学课程内容,将审计理论运用于审计工作中,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审计学课程体系整合过程中,应力求精简与实用,注意各相关专业课程之间的安排搭配,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审计理论知识和审计技能。(1)审计学课程内容包括审计学基本理论、审计程序和技术以及业务循环审计实务三方面。教学过程中,应正确地选择和应用审计实务中审查技术和方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使学生学到系统、实用的知识。例如,在销售与收款业务循环审计实务的学习中,与审计基本理论中的函证法紧密结合,使学生深入理解函证审计方法与技术。(2)相关专业课程的结合,注重专业课程之间的综合,让学生从审计的角度将财务管理、统计和税法等相关知识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运用已获取的相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3)对其他专业相关知识的融合,注重学科之间的结合,在获取知识、重组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多维思维方式,形成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审计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4)将会计错弊表现形式及其审查技巧作为补充。如在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应结合主营业务收入审计中的主要风险领域进行错弊的归结,结合主营业务收入的各种错弊表现形式,进行审计技巧的讲解和分析。适当补充财务报表主要项目的会计错弊表现形式及审查技巧,从实战角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审计课程的全方位整合。

  2.审计案例教学。运用审计案例教学,以审计案例的情节为线索,使学生进入审计工作的“现场”,即由理论讲述向审计案例的剖析与理论描述相结合转变。通过案例教学,传授审计相关知识。审计案例教学法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综合能力。审计案例教学形式包括三种:(1)审计实务案例。该种案例大多以审计的业务内容为主,具体的业务调整居多;(2)审计典型案例。以国内外典型审计案例为主,将审计理论融于审计案例之中,通过审计案例的讲授、分析与讨论,对审计知识进行深入剖析;(3)理论教学与典型案例相结合。结合审计理论讲解来分析案例,再进行审计案例的相关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开设审计理论课之后单独开设审计案例研究课程,侧重点略有不同,《审计案例研究》的案例通常选取典型的审计案例或业务案例,分课堂教师引导案例、课堂学生讨论案例和课后学生分析案例。教师应在案例分析中提出具有研究性质的问题,引导学生针对某一案例或专题进行深入思考,拓宽思路,让学生扮演积极主动的角色。教师可让学生投入到事先精心设计的案例讨论中,通过学生运用审计学基本理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审计模拟综合实验。审计模拟综合实验能增强审计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综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但要注意知识点的衔接,尽量避免知识的交叉和重复。审计模拟实验的形式很多,可通过建立审计模拟工作室、校内模拟仿真实习、计算机审计模拟实验和校外实习基地培训等形式完成。(1)建立审计模拟工作室。针对理论教学的讲授内容,将审计知识分为若干个项目,准备审计专用的各种工作底稿和材料,与学生共同建立审计模拟工作室。在工作室里,可有针对性地选取某个项目进行实际操作。例如,理论教学中进行现金监盘审计时,可选择货币资金审计项目的专项资料,在工作室里与学生共同填写现金盘点表,完成现金审计的全部审计资料,提高学生对货币资金审计的能力。(2)校内模拟仿真实习。为突出直观教学,进行校内审计模拟仿真实习。以一家公司某年度的财务报表审计为主线,使用账、证、表等实务会计资料,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设置工作岗位,进行情境操作,真实再现财务报表审计的整个过程,包括接受审计委托、制订审计计划、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和出具审计报告等。各小组在模拟实习中演示、说明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意见等,由教师根据评分标准确定考核成绩。实习结束学生须提交审计报告和一套完整的审计工作底稿。(3)计算机审计模拟实验。该实验需要在审计软件的支持下进行,审计软件会事先准备一套仿真模拟电算化会计核算资料,按照审计软件的操作步骤,学生进行计算机模拟审计业务的全部流程,其内容与手工模拟仿线)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有业务需要的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联系,建立实训、实习基地,让学生轮流深入企业进行审计工作。建议学校注册成立一个会计师事务所,解决部分学生的实习问题,教师可对整个实习过程进行周密安排、管理和指导。由于学生的实习审计的分工不同,实习成绩可通过知识应用能力、个人修养、动态的考核和实习报告等决定,其中知识应用能力包括综合能力、实习完成情况、审计小组会议表现情况等,分值占50%;个人修养包括出勤率、师生交流互动、精神面貌、言语方式、行为礼貌等,分值占30%;动态考核方式可通过口试、社会调查、论文、报告、设计规划等完成,分值占20%。

  [1] 陈风霞.高等院校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96-98.

  [2] 倪敏,黄芳.审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2009,(7):53-55.

  [3] 徐绍祥,王丽.基于会计教育目标的《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84-87.

  [4] 王俊豪.审计教学中的研究性教学方法探讨[J].会计之友,2008,(4):70-72.

  随着我国会计信息化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会计数据的处理方式、存储介质、核算形式及系统内部控制制度随之发生了改变,形成了由人、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数据与程序等有机结合的一个人机交互作用的智能型系统。审计工作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为高校审计教学工作带来新的课题。

  (一)会计信息化对审计信息化的要求会计信息化的应用给会计工作带来了高效率,传统的纸质会计资料已经被电子化的会计信息数据所取代,电子化数据的存储要求审计也必须采用计算机等先进手段完成审计任务,改变那种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和时间的人海战术并且工作质量和效率非常低的状况,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信息系统进行审计,使审计人员摆脱繁琐的手工查账、复核、勾稽,进而从更高层次、更广范围开展审计工作、履行审计职责。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国际一体化的发展,贸易中的电子商务普及。网络财务软件的广泛使用,以及支付手段的多样化,网上银行等新型财务活动形式,对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审计面向的会计信息电子化的情况下,仅仅依靠传统审计方法和手段,难以满足日益提高的审计目标,未来的审计工作必须信息化。

  (二)数据安全给审计提出了新要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一方面,逐渐实现审计手段的计算机化,即利用计算机进行计算机所办理业务的审计,另一方面,审计部门内部的各项管理工作和档案、报表、信息处理、预策、决策等工作也逐渐的实现了计算机化,数据安全给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计算机作为一种新的管理工具参与各个行业管理,极大促进了管理的效率,但在计算机应用的过程中,不尽人意的犯罪案件也不断出现,如盗用对公存款,盗用资金、融资、管理存款,计算机诈骗,利用计算机伺机作案的犯罪案例,为防止犯罪,审计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由于计算机办理业务的隐蔽性,工作中的许多差错一时难以发觉,为了防止给工作带来重大损失,也要求加强计算机审计;由于计算机的基本存储设备是磁性介质,各种软件程序和数据就贮存在磁盘或磁带上,具有易于复制,便于拷贝、携带、通用的特点,因此,数据安全显得极为重要。在目前的大规模大系统使用过程中,计算机系统普遍采取了联网技术,实行资源共享,联网使得数据传输速度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但一个用户的破坏却会影响其他用户的数据安全和正常运转。随着各个行业计算机应用的领域日益扩大,审计信息化步伐必然要适应这种发展需要,事后审计更要事前事中监察,实行立体化数字监督,确保数据安全,才能巩固业务领域,扩大审计成果并不断得到发展。

  (三)审计信息化课程是时代的要求 2009年,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的―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实现会计监督信息化,核心内容就是要全面推进会计监管手段和方式的信息化,利用网络化平台,加强对重点企业的日常监管,实现从事后检查向日常监管和实时监管转变,即实现审汁手段现代化。随着会计电算化在企事业单位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目前我国已经有了十多种审计软件,但这些软件功能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主要原因是复合型审计信息化人才不足,大部分审计人员精通审计业务,有着丰富的审计经验,但计算机知识多停留在办公软件的简单应用上,缺乏深层次的计算机系统应用能力,审计机构的计算机专业人员熟悉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却缺乏审计理论及实务流程。现在社会急需的既懂审计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审计人才缺口较大,现行高校审计专业主要是以传授财会、审计理论和方法等知识为重点,计算机审计人才的培养缺位已成为我国审计信息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高校开设审计信息化相关课程不仅是审计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社会的责任。

  (一)设计审计信息化课程内容 由于各单位信息化程度不同,且数据库中数据存储格式不同,数据库中的数据量相差也非常大,要求审计人员能够进入财务管理软件内部,通过数据采集并形成中间库的方式,获取电子会计数据,从而使审计人员能够利用在对信息系统进行检查测评的基础上,通过对底层数据的采集、转换、清理、验证,形成审计中间表,进行数据分析。利用审计软件提供的预警和查询功能,可以快捷地从电子会计数据中发现可能存在的会计错误和会计舞弊行为,审计人员无时无刻不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处理各种审计业务和工作。因此,高校要逐步推广审计信息化课程的开设与应用,根据社会市场需求来确定学生的审计软件开发能力在审计信息化学科中的定位,进而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大纲。研究教学内容向审计软件的操作和简单的系统开发倾斜。可将审计信息化原理、财务ERP沙盘课程、数据处理,审计数据分析、程序设计语言、审计程序开发、数据库及其查询、操纵、计算机犯罪的审计、网络信息安全审计、企业信息化管理审计等内容为重点,在此基础上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可先将其纳入辅修课程,以后逐步改为必修课程。逐步拓宽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社会急需的复合型审计人员。

  (二)借鉴“CBE”教学模式 CBE课程教学模式强调以岗位所需职业能力为核心,整个教学目标的根本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一特定的职业所必须的全部能力。改革一直以来高校广泛采用学科体系培养专业人才,CBE教学模式对审计信息化课程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在审计信息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可概括为:(1)教学分析。教师首先对课程分析其在实践中所需要的能力,学生将要达到的培养目标,将学习内容在胜任未来工作能力为基础的逻辑框架内予以确定。(2)教学设计。根据教学分析课程设置,确定学习指导书,讲义、实习实验资料、期刊摘录资料、音像及计算机教学软件资料等,编制教学进度计划,制定理论知识考核和技能水平考核标准与办法。(3)教学实验与实施。强化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将计算机审计的实践案例搬进学校的课堂,帮助学生在完整的审计流程中掌握如何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怎么利用审计软件进行财务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发现问题、查找问题,使审计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教学组织程序可包括:搜集被审计单位必要的信息技术资料,明确工作任务,做好审前准备工作;设计审计信息化方案;进行数据采集、数据转换,数据分析;写出审计结论。

  (三)建立ERP环境下的计算机审计 ERP作为目前各行各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承载了企业大部分的业务运营和经营管理内容,给企业带来了信息和管理上的优势,已经成为企业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工具。ERP中会计信息系统作为非独立信息系统与其他子系统之间信息高度集成和共享,任何―个子系统数据变动都会实时地反应给所有相关部门,会计人员只需要录入原始数据,计算机就可

  以按程序自动生成财务报表、总账、明细账,在会计软件中还具有的取消出纳签字,取消审核、反记账和反结账,对会计资料进行无痕修改的功能,由于ERP的实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变动程序、组织结构和技术,增加了EfuP环境下审计内容的复杂性,从而需要进行风险管理审计,ERP审计是将业务和电子化集成起来的一种全方位全新的审计。对从业^员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个合格的ERP审计人员应该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熟悉软件开发流程和软件开发的特点;熟悉ERPI~,理,熟悉ERP的架构,可以知道ERP是如何实现业务流程,哪些业务流程的实现是ERP难以做到的;熟悉软件编程;精通数据库管理;熟悉审计知识和流程,知道如何取证,分析和报告。

  (四)实施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就是把案例作为教材,教师作为设计者和激励者进行引导,让学生处在决策者的地位对案例分析和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从而培养学生高超的专业胜任能力和敏锐的职业判断能力,以达到为今后职业作准备的目的。刘家义指出,“要积极探索案例教学在审计干部培训中的应用,使审计^、员从案例中学到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审查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高校承担着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的重任,高校在审计信息化课程建设中应高度重视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能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深化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强化实际操作技能,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在对―个案例学习和讨论时对学生的要求:承担案例中决策人的责任;能够识别和定义问题;提出目标及决策标准;找出各种可行性方案;做出判断、决策和制定实施的方案。案例教学过程可以分为:(1)案例讨论前的准备。案例教学的组织的教师,应该知识丰富,对整个过程通盘把握,在开课之前应当为每个教学案例制定一个具体的案例教学组织计划,计划中包括:案例的类型、案例的来源、案例讨论的具体组织步骤、案例在讨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等。(2)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把握方向,使案例讨论紧紧围绕主题展开。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分角色模拟、代表发言、互动问答等内容,教师适时提出有关现实中的诸多开放式问题,鼓励学生深入思考踊跃答题,对某些问题师生共同进行分析、评价。(3)总结。在案例讨论结束之后,教师用几分钟时间为课堂讨论作一个简短的总结。把大家讨论的重点简要概述,遗漏的重点指出来,要肯定一些好的分析思路及一些独到的见解,指出讨论中应改进的不足和思路。(4)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案例分析报告是案例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阶段,一般在小组及全班讨论后形成,写好书面报告是锻炼和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个好方法,结论不一定唯一,过程才是最重要的。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把从教科书中学到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实践,不仅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职业训练,又学会了倾听与合作,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不断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突出审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的实践性 由于审计专业的特殊性,学生随时根据需要亲临审计现场实践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网络实训室的建立,对学生在校期间掌握计算机审计方法,学习计算机审计编程有着重要作用。利用审计教学软件,虚拟企业、部门的财务活动,让学生在网上模拟完成审计业务处理实验的全过程。审计过程一般如下:第一步,采集数据一获取准确完整的电子数据是计算机审计的前提。学生根据审计理论知识及相关政策法规,对数据进行采集,采集数据时对应报表数与台帐数如不一致怎样找出原因,做到账表一致是数据分析的前提。第二步,转换数据――将数据转换成审计需要的形式是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基础。将采集到的台账数据Excel表格根据审计需要转换成Access数据库。第三步,整理数据――检查并提高数据质量是计算机审计能够准确得到审计结果的保障。整理数据的作用是提高数据质量,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做准备。有问题的数据将会给数据分析工作带来困难,并最终影响到审计结果的准确程度。第四步,分析数据―一对审计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寻找疑点是计算机审计的主要任务。根据审计的目的,对重点进行审计的明细项目,审查资料数字是否真实,有无重报、漏报、虚报、瞒报、等问题,并对具有高风险的明细项目进行详细审计。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请进来”就是将行业专家请进课堂现身说法,使学生有一种很近很真实的感觉;“走出去”就是学校拓宽学生校外实践渠道,把学生放到审计实践的一线岗位,接受实践的洗礼,以便做到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尽快进入从业人员角色,满足社会对审计从业人员实践经验的要求,同时学生还可把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挫折反馈回学校,对学校更好的培养出合格的审计信息化人才意义巨大。

  (六)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根据课程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匹配恰当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拓展课堂教学环境功能,满足学生在课堂教学环境下对操作层面感性认识和理论层面理性思考的需要。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的时空限制,把无法感知的世界在课堂上鲜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审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的网络互动学习平台进行交互式讨论学习,通过多媒体课件、模拟软件等现代化全方位的现代教学手段来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教学内容和模拟实践,从而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掌握和巩固知识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审计信息化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学科,具有理论层次较高、实践性强的特点,为了培养创新型和技能型的人才,教师在教学中除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问题分析、分组讨论、自学指导等方法外,针对本课程的特点,还应结合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情景模拟、角色扮演、顶岗操作、项目教学等方法。重视实验教学法,教学中以基本能力点为控制对象,将相关理论融于实践技能训练中,在实践教学中侧重学生交流与合作的团队协作能力的教学和学生分组互助学习等现代教学方法的优点,让学生理解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并锻炼学生多方面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建立审计信息平台的方式向教师和学生及时提供较为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系统地进行业务模拟实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学生对实际业务流程的了解,缩短工作磨合期。结合顶岗实践教学法,形成实践中心的特色,促进实践体系合理化、资源共享化、实验仿真化、设计场景化。

  (一)高校审计信息化课程建设的现状随着会计电算化步伐的加快,审计信息化课程建设进程却显滞后,究其原因主要是:(1)对审计信息化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审计传统观念、方式方法根深蒂固,缺少改革的勇气。(2)资金投入不足,审计信息化课程建设要取得成效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审计实验室的建设、网络设备的投入与更新、人才的引进都离不开资金。(3)创新能力不足。课程的创新改革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很多教师科研任务重,课时量大,投放到课程改革上的时间精力不够,以及审计专业教师缺乏

  (一)审计学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方面的现状 审计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的现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填压式”教学的问题。“填压式”教学主要指教师完全以教材的基础理论讲授为主,导致学生感觉枯燥沉闷,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果导致学生对审计学普遍厌学。(2)“简单案例式”教学的问题。“习题式”教学是指理论教学过程中也引入相应独立案例,但案例陈旧或针对性差,导致案例不能有效说明理论,或者案例过于简单,导致案例分析变成习题分析。此外,在案例分析中,部分老师仅就案例分析案例,不能根据案例分析拓展开来,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案例教学流于形式。(3)“教条式”教学的问题。“教条式”教学是指在审计学理论讲授之外,还开设了相应的模拟实验,包括场境模拟和软件模拟,但模拟实验与教材不能有效整合,理论不能有效指导实践,也没有对实践总结并回到理论,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这些也导致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二)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方面的现状 审计学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方面的主要问题是实践体系设计不够完整规范,实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实验平台、反馈及监控体系方面不够系统。(1)无完善的实践教学平台。在有些学校审计实践教学中,校内外实践基地建立不完善。校内实践主要是利用计算机软件模拟审计过程,模拟过程抽象,或者开出简单的实质性程序手工模拟实验,但模拟资料简单,没有完整详细的实训目的、实训资料、实训任务和实训指引,模拟实验的仿真程度过低,不能实现与社会实际审计工作的“无缝对接”。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方面,由于审计的特殊性,大多高校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不足,导致学生无处实习。(2)实践教学内容不够深入。第一,忽视审计证据来源的处理和审计报告报送等的处理,缺乏与外界系统之间的联系,导致审计实践知识体系结构不够合理。第二,实践教学资料不够真实、完整,与审计实际工作差别较大。且审计模拟实习基本以对中小企业审计的实质性程序模拟为主,难以模拟业务承接、计划工作、风险评估等工作。第三,实践教学管理不规范,由于模拟资料一般只有一套,学生存在相互抄袭的现象;缺乏严格的实践教学考核指标体系,仅以编制的工作底稿或者系统评定的成绩代替实习成绩。第四,重视专业技能而忽视通用职业技能。对于审计工作来说计算机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与合作等通用能力均非常重要。(3)实践教学模式没有创新。大多学校审计实践教学采用的基本上是简单的“课堂案例分析+实验+实习+实训”模式,它们之间只是简单的程序关系而缺乏连续性和渐进性。(4)实践信息反馈和监控系统欠缺。没有建立审计实践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和审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缺乏严谨的审计实践教学评估体系。审计实践教学条件、教学管理和教学效果缺乏系统性,没有形成有机整体,各自独立,彼此失去联系。

  (三)审计学教学师资方面的现状 一是教师缺乏社会实际审计经验。要成一名合格的审计学教师至少应具备两个条件:学历较高,理论基础扎实,见解独特,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强,有处理实际业务的能力;熟悉会计、审计法规和准则,审计实践经验丰富,经常参与会计师事务审计工作。而现实中,大多数审计学教师缺乏实际审计工作经验,对会计、审计法规准则也不甚熟悉,且学校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训也不甚重视,导致教师在理论教学时只能根据自己对实际工作的理解来讲解审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程序、基本技术和方法,在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只能靠书本知识和自己的能力进行感知,其指导与解释缺乏真实性和权威性。最终导致审计学的教学只能是照本宣科,不能将理论和实践有效拓展开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不到开发,其对理论的理解就是一知半解,更不知道如何开展具体审计工作。二是专业教师缺乏。首先,由于审计学课程的专业性、实践性、综合性、复杂性等特点,学生上课普遍感觉抽象、枯燥,导致很少有教师愿意主动上这门课;其次,由于扩招带来的高校规模急剧扩大,导致较多高校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授课都是大班上课,实验室也越建越大,往往一个老师要指导几十上百人,在这种情形下,实践指导效果大打折扣;最后,青年教师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所以收集案例时只能是从网上或其他参考书籍上摘抄一些案例,而这些案例要么过于陈旧,要么综合性很强,无法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

  (四)教学手段方面的现状 一是教师教学手段不合实际。在讲授审计实务内容时,采用的案例资料和习题都是文字描述性的,模拟实验的背景资料往往也是描述性的,导致学生习惯于只有在看到文字描述后才能正确分析案例或做出习题,但实际审计工作中审计的对象都是以账簿、凭证等形式存在的,需要学生根据教材的基本程序和方法,自己去设计审计目标及具体的审计程序,并恰当实施,以发现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恰当的处理,实际上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差太远。二是师教学手段单一。在审计学理论教学中,教师大多是采用粉笔+黑板来描述相关理论,使得学生感觉抽象、枯燥无味,学习兴趣不高。三是理论和实践的时间安排不恰当。审计学理论和实践安排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理论安排在前,而审计模拟实习和技能训练安排在学期末,理论和实践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分开进行的,导致学生在学理论时只能死记硬背,不能理解,而在实践时由于理论又忘了不少,不能将理论有效应用于实践,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

  (五)审计学考核方式单一 当前,大多数高校审计学考试基本上是采用闭卷的理论考试,考试题型也无非是单选、多选、判断、简答和综合案例分析等,由于考试形式的限制,考试的知识点也局限于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不能检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一)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 对于审计学教学来说,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审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应用审计基本程序和基本技术方法从事实际审计工作的能力,包括在审计工作中的语言交流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组织能力以及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等。其中对理论的理解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审计实践,而对审计实践的掌握则是为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促进,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即实现(教思政[2012]1号)文件加强实践育人的目标。

  (二)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教学”为核心 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首先要设计实践教学体系,针对教学体系寻求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如何将审计学“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特别是合理安排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重问题,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考虑,包括专业属性、学生的层次、学生的基础、培养方案课时的限制等。

  (1)审计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可以考虑先讲部分理论,期间老师穿插一些案例,然后再给出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老师点评并对理论进行小结;接下来指导学生编制审计相关资料,并再小结。待学生把一部分理论理解和掌握后进入下一部分理论,依次进行。理论课堂授课完成后再进入实验室进行审计高仿真运转型模拟实践,以综合检查学生对整个审计学理论的理解,以及对审计实务工作的掌握,在综合实践完成后,再总结;接下来,学生就可进入审计机构实习了。通过实习,再总结,最终完成审计实践教学整个过程。

  (2)审计学理论与实践教学考核的结合。在考核中,抛弃传统的以单选、多选、判断、简答和综合题为主的考核题型,而以“综合能力”为考核目标,以综合实务题进行考核;考核时间不再局限于一两个小时的答题,而是按实际审计工作的时间要求来安排;考核形式上,由于综合考核时间较长,因此不应再局限于闭卷考试。当然,为了考核学生对审计学理论和实务的实际理解和掌握情况,在考核试题设计上可以先设计一套综合实务题,如模拟一家中等规模的企业,将学生分组,并根据分组情况对每组的试题作出一定的变动,部分学生间的抄袭行为。

  (三)以“互动式教学”为手段 在“互动式教学”中,与审计学教学体系相关的各方均参与进来,共同努力,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具体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包括师生的互动、授课教师与同行的互动、授课教师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互动、实习单位与学生的互动、用人单位与学校的互动等;另一方面是教学内容的互动,包括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过来促进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其中,实习单位和用人单位与学校的互动,主要是指学校向相关实习单位和用人单位输出专业学生,而实习单位和用人单位则根据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情况与学校沟通,以促使学校改进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师生之间的互动包括老师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则应认真思考,针对疑问,要积极主动阐述自己的看法,老师再分析点评,以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与同行的互动和教师与教学管理部门的互动,则更大程度上是为了对教师授课的不足和审计学教学体系设计的不完善进行讨论并进行相应的改进。至于教学内容的互动是指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过来要印证理论,通过理论与实践内容的互动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对实践的掌握。

  (一)审计实践教学内容设计的基本原则 在设计审计实践教学内容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创新的能力。因此,实践环节的设计要注重审计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应用,要将适宜的审计基础理论和方法融于具体实践之中。做到实践内容既来源于实际又高于实际,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力争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典型与启发相结合。设计的实践教学内容要典型,要具有代表性,还要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太简单,要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必须能够引导学生领悟审计工作中所用的各种审计手段;同时,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要能引导学生去思考、分析和探索问题,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真实与适用相结合。对于没有实际审计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所要实践的内容既要联系他们已掌握的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税法、内部控制等各门学科的知识以及国家的法规、制度,又要让学生掌握审计的基本程序、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所以审计实践教学内容必须对学生适用。同时,考虑学生求真望实的心理,应该以高仿真的模拟实践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需要注意调研社会实际审计工作的情况,以及社会对审计人才的要求,从而有针对性的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内容设计过程和设计完成后,应当征求社会审计工作者的意见,必要情况下可以委托社会审计机构对审计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进行评价,以真正提升实践教学的适用性。

  (二)审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设计 根据审计学实践教学内容设计的基本原则,结合校内外的各种实际情况和审计学理论,考虑建立适合于本校的校内外实践平台、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并建立相应的对审计学教学体系进行监督的监督系统,以确保审计学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合理性、完善性,以及实践教学运行的有效性,构建一个完整的审计学实践教学体系,具体见图1。

  一是校内外环境。校外环境包括国家有关会计、审计的法律、法规、制度、规章、准则等的变动情况,社会对审计人才的要求等。校内环境包括学校的办学目的、学校部门领导对审计学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观念和态度、学校对审计学实践课程的资金投入、教师的综合素质、学生的基础等。这些因素将影响到审计理论课的开设情况和审计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设计。

  二是教学内容方面。(1)教学具体内容。包括审计的基本流程、通用审计技术和方法以及具体项目的审计程序,在分析理论的同时进行单项模拟实践,并结合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理论和实务的掌握。(2)课程设置的说明。完善审计学实践教学的专业课程设置,从审计内容来看,可以开设企业财务报表审计、内部控制制度审计、验资、工程审计、信息系统审计等,构建完整的业务模拟系统。从执行审计的机构看,可以开设国家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模拟实验等。(3)实践教学管理的说明。要加强审计实践教学的管理,全真模拟审计实际工作环境,提高审计对象资料和审计工作底稿的仿真程度;严格规范审计实践教学的考核规范,建立实践教学考核指标体系。

  三是教学形式方面。(1)案例分析的说明。案例分析过程应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其基础是恰当案例的选取,其次应把握好分析步骤:案例背景介绍-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案例-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归纳-根据总结回归到理论。介绍案例是案例分析的第一步,其目的是将学生从书本引到实践中去,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并分析讨论案例。在介绍案例背景后,将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在讨论中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归纳,并根据总结回归到理论。在学生分析讨论完成之后,老师要对讨论情况进行归纳总结,指出各组的优点和不足,并分析其出现不足的原因,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所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其次要对讨论中所遇到的难点和疑点问题进行剖析,引导学生更加深入的思考,并回归到理论,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2)理论课堂单项模拟实验的说明。理论课堂单项模拟实验应完全与理论课同步,即边讲理论边编制相应工作底稿。通过这种方式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又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得审计理论课的讲授不再抽象。(3)实验室高仿真运转型系统模拟实训说明。实验室高仿真运转型系统模拟实训是审计学校内实践的核心,也是对整个审计全流程的模拟,是对学生理论课堂学习效果的校内综合评价。在审计学高仿真运转型系统模拟实训系统设计过程中,需要设计的模拟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对会计的高仿真模拟,对审计的高仿真模拟。在对会计的模拟过程中,既要模拟企业与会计相关的业务流程,包括组织机构设计、业务的具体处理程序、内部控制的设计等,还要模拟所有的会计资料;在对审计的模拟过程中,既要模拟审计机构的构成、质量控制制度,也要模拟审计的整个流程和全部审计资料。在被审计单位和审计机构的具体设计过程中,根据学校的规模和资金实力,可以相应地有所增减,但会计和审计全流程的基本程序、基本方法和基本资料不能删减,真正做到学校教学与社会实际工作的无缝对接,使学生走上社会就能立即参与审计工作。(4)审计机构实习的说明。通过审计机构的实习,对学校理论和实践教学进行再检验,从而修正学校教学的不足,加深学生对理论教学的理解和掌握。此外,通过审计机构实习,还能够让学生提前适应社会实际工作,并积累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是对审计实践教学体系的监督。对审计实践教学体系的监督类似于内部控制的监控系统,通过监督既有助于及时发现审计学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及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并加以改进,进一步提高审计学实践教学效果。在对审计实践教学监督体系的设计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监督系统的领导者。监督系统的领导者应为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实践课程管理部门。领导层级越高,监督系统就越能发挥作用,所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也就越完善、合理,运行也越有效。(2)监督系统的执行者。监督系统的执行者应该包括内部监督者和外部监督者,内部监督又包括授课教师、专业教研室全体教师、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外部监督者包括已经在审计机构实习完成的学生、在审计机构工作的学生、用人单位、专业审计机构等。监督系统的执行者层级越高,监督也就越有力度,监督的效果也就越高。(3)监督信息的类型。监督信息包括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内部信息包括学生的实践成绩及授课教师的分析评价、专业教研会的讨论、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评价;外部信息包括实习学生在实习机构的感受、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感受、实习机构对实习学生的评价、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以及聘请专业的审计机构进行的专业评价。通过综合分析不同的监督信息,有助于对审计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恰当性和运行的有效性作出更加合理的评价,从而及时加以改进。(4)监督系统评价的内容。监督系统的评价主要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具体评价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审计学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完善性、合理性评价,在遵循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下,根据相关审计法规、准则及实际工作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加以改进完善;审计学实践教学体系运行效果的评价,包括审计学实践教学体系是否真正运行、是否严格按设计要求运行。

  通过以实践为核心的审计学教学新模式,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审计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并进而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最终实现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审计学教学目标。

  [本文系2011年四川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近20年来,我国高校的审计教学都在不同程度上采用案例教学法,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面对审计发展的新形势,为提升审计案例教学效果,需寻找审计案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课堂讲授缺乏高质量的审计案例拥有丰富完善的审计案例,是提高审计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审计案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审计教学的成败,为此,必须尽可能收集、编写高质量的教学案例。但目前我国高校的审计案例仍存在脱离实际、内容简单、案例代表性与说服力不强等问题。缺少具有真实感、启发力和典型性的案例是最为致命的问题,许多审计案例虽然来源于审计实务工作,但却有数据不完整、过程情节不清楚、审计结果不明确等缺陷,究其原因,一是编写案例的教师缺乏审计实际工作经验,致使所编写的案例空洞,难以说明问题;二是许多案例只是立足于背景加结果的编写目标,而忽视通过生动具体的过程以达到审计的教学目标;三是案例数据受到保密性的限制,许多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不愿意将其公诸于众,致使所获取结果数据东鳞西爪,难以达到审计教学的要求。2.授课教师审计实践经验不足作为审计学教师,首先必须熟悉会计理论、会计准则与实务,熟练掌握审计理论和审计技术,并具有资本市场、经营管理、税务、公司法等相关专业知识,特别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框架与方法,这也是审计案例实现成功教学的有力保证。在此基础上,审计案例教学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审计实践知识,对各案例内容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善于提炼和综合。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的15位审计专业教师中具有注册会计师和讲师的“双师素质”的就有10位,但这并非大部分高校所能达到的师资配置[2],多数高校难有如此配置。目前高校的审计教师大多缺乏审计实践经验,因而较难将抽象的审计理论与课堂案例相结合,即使他们手头拥有许多审计案例,但在分析讲授过程中,总让人觉得枯燥有余而生动不足,直接影响到审计案例的教学效果。相比之下,聘请实务界专家前来高校授课却往往获得广大师生的好评,这也充分说明审计案例的生动讲授离不开熟悉实务的教师。3.教材与教学计划对案例教学安排欠缺目前,公开出版的审计案例教材多数为审计过程及结果的描述,考虑教学要求和教学规律不够,案例构成缺乏系统性[4]。同时,许多高校所使用的审计教材,大多选用每年注册会计师考试用的审计教科书。这些教材撰旨在帮生参加CPA考试,因此,教材偏重于各种审计准则的介绍,忽视教科书应具的系统性、易懂性,更重要的是普遍缺少审计案例。而从内容上看,审计案例一般应包括中西方注册会计师审计、内部审计、内部控制等内容,但目前我国审计教材中的案例却顾此失彼,大多不完整。另一方面,由于教学计划中对专业课程的学分和教学时数的限制,致使教材中的审计案例教材篇幅无法太多,以避免冲击审计知识点全面、系统的介绍。尽管如此,目前高校审计课程大多所安排的3~4个学分(即授课课时约在54~72)也难以将教材中的案例加以深入讲解,如此一来,则给审计教师带来两难的选择,要保证必要的审计案例得以讲授,又会冲击到这一课程知识点的完整性,即使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强,但也无法在短短一个学期内完成该课程的全部教学任务。

  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教师必须精选案例,学生必须积极配合[5]。而要保证审计学案例教学的成功有效实施,首当其冲的是教师与案例精选,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应先立足于建立高质量审计案例库、不断更新审计案例素材,以及运用多渠道保证审计案例教学的成功实施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实践。1.建立高质量审计案例库抓住国内许多高校都十分重视实践教学法这一有利时机,院、系应下大力气建立高质量的审计案例库,为实施审计案例教学夯实基础,采取各种鼓励措施和手段,促使教师积极收集整理审计案例素材,并针对课堂教学与学生讨论的不同环境加以科学设计。为了保证案例的高质量,组织与设计的教师可略作分工,对审计理论案例而言,它的设计虽然不需要教师拥有较多的审计工作经验,但却要求他们熟练掌握审计理论和技术,具有资本市场、经营管理、税务、公司法等相关专业知识。而对审计实务案例的设计,则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如此才能对所获取的第一手资料进行科学的编写。借此机会让教师积极深入到审计的实务实践之中,不仅有助于审计案例库的建设,同时,对提高审计课程的教学质量也十分有利。审计实务案例的素材,是建立高质量审计案例库的成败之关键,设计者应根据审计教学的需求,多渠道地搜集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出现的具有一定影响性或代表性的真实事例,并基于典型性、生动性和启发性的目的,对所收集的材料合理地进行删减、加工整合,形成事实清晰、逻辑清楚、实践性和说服力强的审计案例。而在案例提炼过程中,每一个案例都应力求有的放矢,针对审计理论和实务的不同知识点加以精心设计,注重案例与所学知识的前后衔接性,突出理论的关联性。同时,应当为案例留有更多的逻辑扩展空间,虚构必要的生动情节,以提高学生对审计教学的爱好和兴趣。2.注重审计案例素材的不断更新无论是国内的审计案例,还是国外的审计案例,都不可能一成不变地使用于审计教学中,因此,审计案例素材的不断更新,是保证审计案例库高质量的前提。当前,审计师行业面临社会期望甚高、同业竞争激烈的巨大压力,同时,其运行环境的巨大变化和审计认证的蓬勃发展,又促使审计业务的进一步深化与拓展。因此,审计案例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不容置疑,具有实际审计工作经验的审计师、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等对审计实务十分熟悉,因此,请他们提供典型案例无疑是一个主要途径。应注重选择启发性、典型性的丰富案例作为教学材料,案例库中的案例应主要来自真实事例,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启发性,并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出现[6]。几乎每一个重大审计案例的发生,都会对审计理论与实务界,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认真研究每一重大审计案例,寻找其理论根源与对策,并总结其经验教训,似乎已成为世界各国审计理论界与实务界的惯例[7],因此,根据审计案例发生的时间进行选择时应当注意不要一概以新代旧,对于发生年代久远的案例,并非都要拒之门外,诸如英国的南海公司(TheSouthSeaCompany),美国的麦克森罗宾斯药材公司(Mckesson&Robbins)、厄特马斯公司(UItramaresCorp.)、安然公司(EnronCorporation)等重大审计失败案例的发生,都能从不同角度作为审计案例在教学上加以使用,而我国的银广夏公司、东方电子公司等审计案例所暴露的问题,也不乏其经典性和启发性的特点。利用证券市场的信息公开披露和法定审计制度,通过中国证监会的资料公告、财政部的处罚公告、审计署公告等途径对我国上市公司违规操作、审计失败等情形的公开披露,搜集审计案例的丰富素材,但不应将其作为唯一的来源,某些案例素材仍然有待于广大教师走向实践,到会计师事务所、公司审计部门去加以搜集,诸如如何识别客户财务报表舞弊的风险,如何合理选择审计程序,如何有效地搜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如何开展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等专题性的审计案例,这些都需要教师通过深入审计实践获取真知,并对其加工整理形成审计案例。3.多渠道保证审计案例教学的成功实施以案例形式将实践中的背景和问题导入课堂教学和课后学生研讨中,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关键。而客观地将现实社会中的复杂问题和矛盾冲突加以评析,引导学生深层次地进行思考,以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全面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案例教学的主要目标。为此,广泛采用互动性、研究性案例教学,课前将不同类型的案例发给学生阅读,再在课堂上结合审计原理和流程,组织讨论审计案例,注重师生互动,是案例教学的关键。选择案例时可多采用经典案例,有关审计环境案例诸如采用变脸艺术的红光实业案例、立华现象的活力28案例、混淆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黎明股份案例、以政策为借口的幸福实业案例、与“神笔马良”媲美的明星电力案例、违背职业操守的圣方科技案例等。有关审计师职业责任案例诸如上海汇中伟宏会计师事务所验资案例、蓝田股份民事赔偿案例、外高桥经济贸易仲裁案例、沧洲化工资产评估案例等[8]。这些经典案例的讨论与分析,必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审计报告的高风险性和审计师的重大责任,帮助学生强化执业判断力。由于审计课时的限制,致使教师必须科学合理地安排案例教学,例如,学生分组讨论并从不同角度分析同一案例,每一章节的开始以案例为引导,在授课中经常辅以小型案例促使学生对某些不易理解的概念、特征有一感性认识等。而针对目前高校审计教师的审计实践经验普遍缺欠的状况,加强教师的审计业务实践活动迫在眉睫,定期和不定期地让教师到会计师事务所、上市公司的审计部门等单位参加社会实践,增加他们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交流的机会,是审计案例教学必不可少的要求。四、结语随着审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深入,审计学的案例教学法的内涵与外延也相应发生变化。为此,我国高校审计学案例教学法必须与时俱进。建立高质量的案例库,是审计学案例教学法的根本,不断更新审计案例素材提高案例教学质量的关键,而努力提升教师的业务实践能力,广泛采用互动性、研究性案例教学法,合理安排审计课时等举措,则是审计案例教学的有力保证。

  (1)课程设置只有理论教学无实践教学。“审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课程,理论课后需要有后续的实践课程,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所学的理论得到巩固和练习。而我院只有“审计学”的理论课没有后续的实践,这种纯理论课不但枯燥而且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没有后续的实践课也无法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2)审计学知识体系不够完善。完整的审计学知识体系不仅要包含注册会计师审计,对国家审计和政府审计以及内部审计都要详细介绍,对审计学研究和实践的新领域也要有所涉及。而我院“审计学”课程的学习主要是站在企业的角。

Copyright © 2018-2024 竞技宝电竞首页·(中国)平台网址 版权所有  xml地图  网站地图  备案号:晋ICP备16004736号-2